01-17(一)
2022-01-17(一) 《2022—013 常與人和睦 》 |
|||
經文:羅馬書12:17-21 17 不要以惡報惡。眾人以為美的事,要留心去做。 18 若是能行,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。 19 親愛的弟兄,不要自己伸冤,寧可讓步,聽憑主怒。 因為經上記著:「主說:『伸冤在我,我必報應。』」 20 所以,「你的仇敵若餓了,就給他吃;若渴了,就給他喝。 因為你這樣行,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。」 21 你不可為惡所勝,反要以善勝惡。 |
|||
近日新聞報導有關美國發生女警員誤殺黑人青年事件,女警辯稱是錯誤以為使用的是電擊鎗,而不是實彈手鎗。然而,悲劇卻是發生了,青年被警鎗打死了,女警亦被判有罪要服刑監禁。事件令人婉惜和感慨,真希望當時的情景可以倒轉過來。有時,聽到有人說:「先撩者賤,打死無怨。」這實在不是道理,聖經反而教導我們學習「以善勝惡」,而不是「以惡報惡」。想起司道生教授(Glenn H. Stassen,1936-2014)和顧希教授(David P. Gushee,生於1962年)合著的《國度倫理》(Kingdom Ethics)一書,兩位教授分享他們的親身經驗,怎樣在生活中實踐主耶穌的教導。他們多年來從事倫理學的教學及研究,本身亦是行動參與者。 司道生教授曾說:「我所有複雜的神學教學都歸結為一點,就是『只要跟隨耶穌』。」他回憶小兒子大衛在1967年出生時,妻子在懷孕期受到德國麻疹感染,已知道肚內胎兒可能有先天性缺陷。然而,夫婦兩人順服神的安排,更重視孩子的價值,祈求力量能夠面對兒子的情況。果然,接生的醫生告訴他兒子有心臟問題、兩隻眼睛都有白內障;後來更得知有腦部損傷。大衛長大成人,雖然有視覺障礙,但仍可以閱讀,擁有大學學位,有語言天分,常幫助神學研究生和教授將文章和書籍從德語翻譯成英語。司道生教授數算兒子的成長過程得著的外來幫助,實在是神的恩典,為大衛預備了各層面包括醫療、教育、輔導等支援資源,使夫婦二人安心繼續執教工作。他們亦努力事奉,幫助有需要的未婚媽媽。 在《羅馬書》中,保羅教導「不可為惡所勝,反要以善勝惡」,很多時,想到「不要以惡報惡」時,我們又不會從自己身上出發,而是總喜歡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。但保羅是要提醒我們自己正是須要警醒,好好去反省與神的關係,在別人的相處中作出見證。而且,要知道別人的事不是我們可管的,而是神的範圍。 我們既然從神得著盼望,就不須以惡報惡,反而,我們要向人見證神的拯救和盼望,使我們能做出各樣美事,即是神吩咐我們要做的事。所以,我們是追求與人和睦的,若是出了問題,也應該是對方不肯和解,而不是我們固執地不放過對方。我們若能按著神的心意去愛仇敵,就像《箴言》教導,說:「你的仇敵若餓了,就給他飯吃;若渴了,就給他水喝。因為你這樣行,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,耶和華也必賞賜你。」(箴言25:21-22)有解釋說是讓惡人也感到慚愧,就像良心發現地知錯,那就有機會認識神。其實,神才是最終的審判官,神也不是針對犯錯的人,而是要使不認識神的人得著改過。 另外,每一次我們採取世界的觀念和手法,去對付惡人和惡事,我們其實已經失敗,保羅說是「為惡所勝」。所以,我們不須要自己伸冤,寧可讓步,聽憑主怎去安排應付,因為主會體諒我們的情況,是冤屈或虧損,主都計算在內,我們總要盡力保持與眾人和睦,就算要受的痛苦也只是暫時的,要知道主的賞賜卻是永遠有價值的。 |
|||
禱告: 親愛主,求聖靈光照我的心,在我裡面不再有憤憤不平的怨恨,求主的寶血潔淨,給我勇氣,不再重覆犯錯得罪神,而是能將錯誤扭轉過來,使我走在神的心意當中,追求與人和睦,讓人認識神,得著救恩。感謝禱告奉主耶穌得勝的名祈求,阿們。 |